0 件產品

總額: HK$0.00

論壇

 四會古法造紙 返回上一頁     發表回覆

cheryl
[樓主]
detail : 中國評論通訊社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傑出的成就。兩千年過去了,在四會市的鄧村,卻仍依稀可見“蔡侯紙”的蹤影。鄧村,緊依綏江,距四 會城區10公里,遠離鬧市,依山傍水,山丘圍繞,四周漫山遍野的翠竹連綿不斷。這裏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酸酸的、澀澀的氣味,是竹子長期被石灰水浸泡所散發 出來的特有氣味。這就是聞名廣東的古法造紙第一村——鄧村。

據廣州日報報道,鄧村的古法造紙,歷史悠久。據清光緒《四會縣誌》載:“會紙,鄧村鋪廠最多,始創于嘉(慶)道(光)年間(1797年)。”鄧村以造紙而 聞名,因地處四會,所產的紙也叫“會紙”。其基本原料是竹子,因而也稱為竹紙。與現代工藝造出的紙張相比,黃色的會紙顯然粗糙了許多,但以其紙質疏鬆吸 潮、價平,依然是包裝紙、紙盒紙板、爆竹紙、元寶紙的首選,在珠三角及港澳、東南亞等地有大量的銷路。

在鄧村內,每戶門前都有一個專門醃制竹子所用的浸泡池,池子裏浸泡著竹子,村子四周隨處可見包紮好的一捆捆用來造紙的原料竹子和一座座生產紙張的作坊。

村民們就地取材,將竹子適時從山上砍下,削去旁枝後,截成一段段10釐米左右的竹節,由此開始了古法造紙的工序。整個生產過程基本都是手工作業,如今只有部分工序通過機器來完成。

造紙收入目前已經成為鄧村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平均一年下來,光靠造紙收入就在15000元到20000元人民幣左右。農忙時種田,農閒時造紙,兩業並進,世代相傳。  

土法造紙給當地鄉親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在他們的眼裏,一堆堆造好的竹紙無疑就像是一座座用金子堆砌的山。

據貞山街道辦主任梁晨介紹,古法造紙需要石灰浸泡竹子,但村民用石灰浸竹子的水是反復利用的,一般不排放出去。況且鄧村如今都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進行加 工,普遍規模不大,不會給村民的生活造成太大污染。鄧村在民間享有崇高的聲譽,許多遊客慕名前來參觀。當地政府也在把鄧村民間古法造紙與當地的貞山風景名 勝區一起,構築四會旅遊走廊,並在今年打響了廣東古法造紙第一村的旅遊品牌。

古法造紙7道主要工序

古法造紙流程非常簡單,也很原始,一張紙須經過浸、斬、幹打、濕打、抄紙、松紙、曬等工序方能完成。一般來講,有7個主要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拍竹。多由村中老人承擔,每次抓三、五支竹節放在石砧或木砧上,用錘子或斧頭鈍面砸破竹節,置於身邊的固定欄內,然後集攏捆綁;

第二道工序是浸泡,即把竹節放入建于河岸邊或水渠旁的浸泡池內,一層竹節敷一層生石灰,層層疊壓,將至池面時用卵石壓緊,然後在池內放入水,讓水與生石灰反應放熱,藉以強化化學作用,促進竹纖維離解。經過三個月的自然發酵,便可除去水溶性果膠等物質;

第三道工序是曬竹,即把浸泡三個月後的黃褐色竹節打撈出來,豎在池旁,暴曬10天至15天,再置入清水池中浸泡一個月左右,除去熟石灰等雜質;

第四道工序是打漿,即把洗淨的竹節斬成10釐米左右的小段,放入石碓中反復搗砸碾碎,使竹纖維被一裂、切斷和壓潰,以達到造紙條件的黃色絲絮狀成漿;

第五道工序是拌漿,即把碾碎的成漿放入回形攪拌池中加水攪拌,使得竹纖維吸水而膨脹柔軟,變成具有持水能力的稠紙漿,然後打開回形池的塞口,將稠紙漿放入裝漿池,再根據情況作稀漿處理;

第六道工序是撈紙,俗稱“抄紙”,這是造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操作者手執懸掛於紙槽上方的木欄框,讓置於木欄框上的細篾竹簾沉入紙槽用力一舀,竹簾 上便會粘附一層淡淡的黃色紙漿,待水稍瀝幹,熟練地將竹簾從木欄框上取下,倒扣在垛板上,再小心翼翼地揭開竹簾,一張濕潤的紙膜便留在垛板上。

此外還有榨紙、起紙、曬紙、收紙、數紙、做紙、磨紙等工序。

0
引用 2012-07-21 00:27

  • 2dadfad
    THX
    引用 2012-08-03 03:15
    0
 1
bChat